首页 > 中科院之声 > 详细内容

苏州医工所等在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癌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来源:山东中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24-08-08 打印文本

炎症性肠病是慢性、复发性的胃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易进展为结直肠癌,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然而,炎症性肠病及其相关结直肠癌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疾病。自1997年首次报道了7名同时患有炎症性肠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例以来,已有大量相似病例被记录。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炎症性肠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共患的概率较高,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孙敏轩团队发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驱动分子核磷蛋白(NPM1)在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揭示了NPM1通过调节3型固有淋巴细胞线粒体功能以影响其肠道稳态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这一成果为炎症性肠病及其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以及炎症性肠病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联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为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新的预后标志物和免疫治疗靶点。

相关研究成果以Nucleophosmin 1 promotes mucosal immunity by supporting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and ILC3 activity为题,发表在《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基础研究试点项目等的支持。该工作由苏州医工所、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合作完成。